查看原文
其他

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,野心暴露了!

陆弃 2024年12月11日 10:16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警世良言 Author 陆弃

文︱陆弃

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(DFC)成立五周年,美国却急不可耐地将其塑造成与中国竞争的“利器”,标榜为“基于价值观的合作伙伴”,并试图用所谓的高质量发展项目挽回日益丧失的国际信誉。然而,这层美丽的外衣下,掩盖不了其掠夺资源、巩固霸权的真实意图。

拜登总统近期访问安哥拉,承诺投资数亿美元建设横跨非洲的铁路项目,意图将中非的铜和钴运往大西洋港口。这一计划并非为了安哥拉的发展,而是为了满足美国对关键矿物的供应链需求,为其自身利益服务。DFC的首席执行官斯科特·内森毫不避讳地表示,这些项目“具体地推进美国的战略利益”。简单来说,美国的所谓发展援助,实则是穿着伪装的经济殖民主义。

美国近年来急于打着“援助”的旗号与中国竞争,却无法掩饰其手段的苍白和拙劣。DFC以“基于价值观的合作伙伴”为噱头,宣称与私人投资合作带来“经济发展的转型影响力”。但在国际社会看来,这不过是美国巩固其经济霸权、遏制他国崛起的老套手段。通过金融杠杆和政治风险保险等工具,美国试图让中低收入国家深陷其经济网络,进而牢牢控制这些国家的发展方向。

与之相比,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,专注于建设真正促进发展、造福人民的基础设施项目。这些项目遍布全球,覆盖公路、铁路、电站、港口等关键领域,为东道国带来了急需的经济利益,推动了全球化的多元化进程。尽管美国频繁指责中国制造所谓“债务陷阱”,但事实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极大改善了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,成为许多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器。

而美国呢?自DFC成立以来,其投资规模和实际影响力与中国相比,简直不值一提。美国问责局的数据清晰显示,从2013年至2021年,中国为国际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6790亿美元,而美国同期仅提供了760亿美元。如此巨大的差距,让美国政客在国际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,只能靠批评对手来掩盖自己的无能。

DFC成立五年来,自称在114个国家投资了超过500亿美元。但这与中国在全球的投资规模相比,只能算是沧海一粟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中国的项目描述为“建设质量差、破坏环境、滋生腐败”,却没有意识到,美国自己的项目何尝不是以“出口霸权”为核心?从安哥拉的铁路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,美国只不过是想方设法将这些国家绑上自己的战车,为自身的供应链安全和经济利益服务。美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伙伴,而是剥削者。

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美国政客宣称DFC是在“对中国拱手让地”后成立的,以适应新的地缘政治现实。然而,这种所谓的“现实”,不过是美国霸权的焦虑反映。在中国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加深与各国经济联系的同时,美国却忙于通过军事扩张、经济制裁和政治干预来维系其霸权地位。DFC的成立并未改变这一格局,只是给美国的经济侵略披上了一层“援助”的外衣。

正如许多观察人士指出的那样,美国的援助从来都不是无私的。DFC的运作模式表明,美国将资金作为杠杆,更多关注的是投资回报和战略影响,而非当地的发展需求。这种短视和自私的做法,注定难以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任。与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合作共赢模式相比,美国的“援助”更多是一种施舍,一种附带苛刻条件的交易。

在非洲,美国对抗中国影响力的努力显得尤为无力。安哥拉铁路项目看似宏大,但不过是DFC几年来少数几个成功案例之一。而在过去十年里,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改变了无数国家的面貌。从铁路到港口,从公路到电网,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正在推动非洲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。美国试图通过DFC来“填补空白”,但显然这一尝试远远不足。

五年来,DFC虽然在特朗普政府的旗帜下诞生,却在拜登政府的推动下继续发展。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,美国的对外政策始终以遏制他国发展、维护自身霸权为核心目标。今天,DFC声称要成为“全球首选伙伴”,明天它或许又会变成另一个经济制裁的工具。这种充满敌意和自私的政策,注定无法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。

DFC的五年不过是美国霸权焦虑的一个缩影。在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今天,美国的霸权早已不可持续。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展示了合作共赢的可能性,而美国则试图通过DFC将世界拖回冷战时期的对抗模式。然而,历史已经证明,真正的繁荣来自于合作而非对抗,来自于多元而非霸权。

未来属于真正推动发展的力量,而非虚伪的“援助者”。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可以举办庆祝活动,但其背后的霸权逻辑注定无法欺骗世界。真正的选择已经摆在各国面前:合作共赢的中国,还是唯利是图的美国?答案显而易见。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陆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选择留言身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